谈球吧谈球吧谈球吧围绕着这个产业,各大城市展开了激烈的角逐,谁也不服谁,都想拿下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桂冠……
在2023年的倒数第四天,雷军发布了首款小米汽车SU7。凭借着酷炫的外型、先进的技术、强大的功能和超高的配置,这款车立马成了全网焦点。
作为北京市委机关报,《北京日报》主要负责记录北京的党政动态和公共事件,一般不会报道民营企业的公关活动。
这次之所以给小米汽车留版面,是因为小米汽车有纯正的“北京血统”,公司注册地在北京,研发中心也在北京,首个制造工厂还在北京。
目前,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,北京相对处于劣势,实力不如其他一线年北、上、广、深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3万辆、98.86万辆、31.37万辆、87.47万辆。
。而北汽集团的转型升级,搞得不如人意。2022年,北京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不到5%。同一时期,上汽集团占比为21.4%,广汽集团占比为12.7%,比亚迪占比为100%。
2021年3月,当雷军宣布要造车后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合肥等城市就开启了“抢米之战”,都想拿下小米汽车工厂项目。最终,小米汽车选择了北京。想都不用想,北京政府肯定开出了让雷军无法拒绝的条件。
2022年初,北京市政府把小米汽车制造工厂、理想汽车制造基地工厂列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。
2023年,理想汽车共交付376030辆,比蔚来和小鹏加起来还要多。更重要的是,理想卖的都是售价3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,所以单车毛利率比特斯拉还要高。
资本市场也非常看好理想汽车。在港股市场上,理想汽车的市值一度突破了3000亿港元,超过了上汽、广汽、长城等资深大厂。
当其他品牌都在担心产能过剩的时候,理想却出现了“幸福的烦恼”,订单太多了,产能有点跟不上。现有的常州基地,远远不够用。所以,李想很早就在北京布局了理想第二工厂。
这座工厂,以前叫“北京现代第一工厂”,主要是生产燃油车的。由于韩系车在中国市场走下坡路,北京现代的产能就严重过剩。为了缓解资金压力,北京现代不得不出卖部分工厂(北京现代前后共建了五座工厂)。
理想接手后,对这座工厂进行了刮骨疗伤式改造,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全面对标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,就是要做标杆工厂。预计今年,这座新工厂会投入生产。
从理想汽车的火爆趋势来看,这座新工厂很快就会派上大用场。年产量突破10万辆应该不成问题。对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,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增量。
而万众瞩目的小米汽车,今年也将在北京投产。从小米和雷军的魅力来看,小米汽车的销量估计不会差,那小米北京工厂的产量也就有了保障。
还有,北汽集团也在憋大招,已经和华为汽车部门“联姻”了,双方将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智能汽车品牌(据说叫“享界”)。其实,北汽集团也有过辉煌的历史,它曾经连续七年(2013~2019年)拿下中国纯电市场的销冠。但最近三年,因为各种原因,它进入了低迷期。或许未来某一天,北汽新能源,会重回巅峰。
除了北汽、理想和小米三家,北京市政府还在扶持当升科技、北大先行等汽车配套厂。
北京市经信局已经确立了发展目标:到2025年谈球吧,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30万辆。
北京用上海、深圳已有的成绩,当作自己2025年的发展目标,这说明,北京干部非常谦虚,也很谨慎。但同时也意味着,北京主动退出了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争夺赛。
这场比赛的最终赢家,估计会在上海、广州和深圳中间产生。毕竟这三座城市,在高端制造业方面都有自己的杀手锏。
一直以来,上海都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风向标。中国轿车市场第一个大爆款——桑塔纳2000,就是上汽大众生产的。中国第一个外商独资汽车工厂,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。中国第一个海外销量破百万的汽车企业,是上汽集团。
2023年1至11月,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7万辆,规模位居全球第一;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3467.9亿元,还是全球第一。上海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31.6万辆,依然是全球第一。
上海汽车产业不仅规模大,发展质量也很高。这里不仅有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、上汽乘用车、特斯拉等一线大厂,还有奔驰、宝马、蔚来、长城等品牌的研发中心,以及德国博世、德国大陆、德国采埃孚、加拿大麦格纳、宁德时代等世界级零部件厂商。
应该说,上海的汽车产业配套是最齐全的。其他城市有的,上海都有。上海有的,其他城市未必有。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,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车展。
上海汽车产业,还有很强的辐射作用。江苏和浙江的汽车配件厂,基本都是上汽和特斯拉两家龙头带起来的。广州、长春、武汉、重庆等地的汽车人才,也经常到上海来取经。全国各地的车企,都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。
上海在中国汽车圈的超然地位,在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淋尽致。2022年4月14日,何小鹏发微博说,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,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。
隔天,华为余承东也发文表示,“的确如此,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的线月份之后,所有科技/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,都会全面停产,尤其汽车产业”。
但是,上海汽车产业也有短板。头部公司基本都是国企或外企,民营企业较少。这就导致,上海的汽车类上市公司偏少,汽车板块总市值也不高。这个方面,上海不得不服深圳。
北汽集团、上汽集团、广汽集团,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国企,要钱有钱,要地有地,要人有人。与之相比,深圳比亚迪的起点就很低,开局一把刀,装备全靠爆谈球吧。
2023年,比亚迪卖了3024417辆新能源汽车,占全国总销量的36.5%。北汽、上汽和广汽加起来,也没有这么多。2023年前三季度,比亚迪电池装机量高达82.4GWh,占全球市场比例为16.7%。
比亚迪赢的不只有市场规模,还有技术实力和江湖地位。据日本专利调查公司Patent Result统计,从2003年到2022年,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13000项,而特斯拉只有836项。
比亚迪海豹的零部件全部拆了出来,然后出了一本售价88万日元的专业书。书中,对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大加赞赏汽车配件。
艺高人胆大,技术一流的比亚迪,竟然把汽车售价拉高到了100多万元(仰望U8)。这在中国汽车史上,还是头一回。
在比亚迪的带动下,深圳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锂电企业:中国车用电池十强企业“欣旺达”,电池正极材料龙头企业“德方纳米”,电池电解液龙头企业“新宙邦”,锂电隔膜龙头“星源材质”。
如何证明这批深圳企业的江湖地位呢?看看股市就知道,它们的市值都超过了一百亿元。
带头的比亚迪,更加了不起,市值一度突破了万亿大关,如今有所回落,但还有5000多亿元谈球吧。
深圳不愧是“搞钱之都”,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致富效应拉到了极致。在《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中,深圳位列第一。
2022年,广州汽车产量超过310万辆,整车产销再创历史新高,已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。
在新能源汽车板块,广州也有两家明星企业,分别是广汽埃安和小鹏。2023年,广汽埃安累计销售48万辆新能源汽车,在中国市场位居第三,仅次于特斯拉和比亚迪。
比亚迪(BYD)、广汽埃安(AION)、特斯拉(Tesla),首字母缩写刚好是“BAT”。
与广汽埃安同城的小鹏汽车,也是中国电车圈的一股清流。别的车企都在卷营销、卷价格,小鹏汽车却在闷声搞技术,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。
在2024款小鹏G9的发布会上,发着高烧的何小鹏在自动驾驶环节展示了 XNGP目前的实力——在高速场景下可以做到1000公里接管一次,在城区场景下可以做到150公里接管一次。
谈到何小鹏,就不得不提他的母校——华南理工大学。这所大学虽然在学术圈不显眼,但在新能源汽车圈却声名显赫。
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、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、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、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、宝能汽车创始人姚振华,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友!
所以,何小鹏回母校演讲时,曾放下豪言:“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,你想要造车的话,只要在校友群里吱一声,学长们就已经帮你把供应链搞定了”。
看到这里,估计有人会觉得我偏心,只写一线城市,而不讲二三线线城市,难道二三线城市就没有机会争夺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?
目前,在新能源汽车圈汽车配件,稍有影响力的二三线城市谈球吧,就两类。第一类是长春、武汉、重庆等传统汽车城;第二类是西安、合肥、长沙、常州等新兴汽车城。
这两类城市,都有一个重大缺陷:在前沿科技领域,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不如一线城市。
汽车产业已经出现了四大浪潮,电动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化、网联化。这就意味着,汽车产业不再是拼经验的机电制造业,而是以创新研发为第一位的科技产业。以前车企主要依靠勤劳能干的工程师,现在车企更需要绝顶聪明的科学家。
只有一线城市,才能养得起成批量的年轻科学家。拥有工程师优势的二三线城市,只能给一线城市打打下手。举个例子,西安虽然一年能产百万台新能源汽车,但新能源汽车产值并不高。因为这些车的研发和营销两端,都是由比亚迪深圳总部负责的。
综上所述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格局初步成型了,上海和深圳遥遥领先,广州和北京实力强劲,长春、武汉、重庆等城市老当益壮,合肥、西安、常州等城市未来可期。